正是風清氣爽的金秋時節,來到了中國傳統村落——山背村,山背村作為留存至今的高鎮古村落就像一個蒙了灰的明珠,在歲月的深處熠熠閃光,等待有緣人來發掘改造它。雪峰山上,古村民居
正是風清氣爽的金秋時節,來到了中國傳統村落——山背村,山背村作為留存至今的高鎮古村落就像一個蒙了灰的明珠,在歲月的深處熠熠閃光,等待有緣人來發掘改造它。雪峰山上,古村民居依山排布,金黃的梯田稻浪流暢排開,云海在山間盤旋,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在這個世隔絕的村落附近就有一個特別梯田,名叫“山背梯田”,它也被稱為中國海拔最高的梯田之一的“云上梯田”,令人向往。但山背村卻曾是鄰村女孩不敢嫁過去的“雷擊村”,現在通過防雷改造,小小古村落煥發新生機,如今已成為網紅打卡勝地。
山背村作為國內最為嚴重的“雷擊村”,坐落于湖南省溆浦縣葛竹坪鎮,是溆浦縣最邊遠地區的瑤漢混居山區村。據統計,自1979年以來,這里被雷電擊死11人,擊傷245人,家畜、家禽死傷無數。
在同一區域的許多村莊,為什么只有山背村在夏天經常發生雷擊傷人事件?令人費解的是,附近的其它村莊可以安然無恙?雷電天氣嚴重影響了山背村莊的生產生活,導致山背村和鄰近村莊的村民非常恐懼雷電,有的人干脆搬離,鄰村的姑娘也不敢嫁來到這來。因此,山背村是全國都非常罕見的“雷擊村”,很難進行經濟發展,成為了縣內最偏遠貧困的村落之一。
為何當地村民不愿搬離此地?
此處居住著不少傳統的花瑤族人,山背梯田最早的開拓者是當地的花瑤族,現在依舊保留著一些原始的梯田稻作的文化。花瑤族是一只被劃入瑤族的少數民族,與瑤族并沒有交集,甚至都不過瑤族著名的盤王節,通常生活在雪峰山海拔13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服飾和習俗,除了平時趕集之外,很少與外界人聯系,以前更是不與外界通婚,甚至在以前的當地人心中,是一個非常神秘的族群。
在春秋時期,山背村周圍的群山的人們就開始在這里開墾梯田,唐宋初步雛形,明清時期基本定型,最大的梯田是經過南宋、元朝、明朝三個朝代的開墾,梯田全長8公里,是當地山民這千百年來用一把鋤頭、一把鎬,一代接一代手把手開墾出來的,過著男耕女織與世隔絕的生活,這也是為什么之前山背村雷擊事件如此嚴重,當地村民卻不愿搬離此地的原因。
為何會有如此多雷擊事件?
那就不得不說一下這個山背村的傳奇故事了,究其原因是與山背村周邊的地形有關,它整個村子如同一個獨特內凹的“鐵鍋”,被群山圍繞,重疊的水稻梯田為雷電的產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氣,增加了地面與云系之間的電場,而恰好山背村就在這個鐵鍋偏底部位置,導致這周邊的暖濕氣流一通過這里便會發生強烈的抬升作用,特別是夏天的時候,地表水蒸氣受熱加速上升遇到冷空氣,引發局地強對流天氣發生,產生積雨云引發雷電,這種特殊地形使得暴雨有了屯積在這里的機會。再加上以前的低壓電線、變壓器及電線均未安裝避雷裝置,雷電流很容易順著電線引入門戶,從而造成雷擊災害。
采取了哪些防雷措施?
防雷專家針對其地貌根源,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雷災綜合治理方案,包括預防直接雷擊和預防感應雷擊。
村里有365戶人家進行專項防雷工程改造,其中362戶人家安裝了避雷器和避雷針。學校附近的后山上安裝了一座22米高的避雷塔,重點解決防雷問題。之后定期對全村防雷系統進行維護升級。緊接著,山背村建成了由區域防護裝置、應急避險亭、住宅避雷帶、
浪涌保護器等組成的全方位立體防雷系統。
如今,山背村不僅每一戶都配置了防雷帶,還有16棵避雷仿真樹和10個應急避險亭。自工程竣工以來,山背村再沒有雷擊傷人事件。只要科學應對氣象災害,雷擊也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
沒有了雷擊也就沒有了顧慮,如今的山背村依靠自然梯田旅游景點,早已經從貧困的“雷擊村”變成為了“文化旅游勝地”,交通便利,不僅外地媳婦多了,游客也日益增多。經過幾千年的不斷發展,山背村附近有1.5萬畝梯田,約1300層梯田,從海拔500米擴建至1500多米。以山背為龍頭,錯落有致,層層疊疊。梯田上的風景隨著氣候的變化而變化,春夏秋冬各有特色。
不過參團旅游的人途中需多次轉車,所以建議各位自駕旅行,從山路到山頂,這里是不需要門票,與湖南著名的喜鵲梯田相比,山背梯田知道的人少,民俗淳樸,始終保持自然環境,也許這樣的景點適合更感受鄉土人情。當然,來這里游玩,除了看景色,當地特色的民俗也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看點。
防雷器http://m.tianhengkj.cn/news/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