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近20年衛星和地基閃電的觀測數據,不同學者的研究表明,不同地區閃電活動的變化趨勢明顯不同。中國幅員遼闊,閃電越來越多,尤其是在高原地區“雷暴”天氣愈加頻繁。近年來,山東
根據近20年衛星和地基閃電的觀測數據,不同學者的研究表明,不同地區閃電活動的變化趨勢明顯不同。中國幅員遼闊,閃電越來越多,尤其是在高原地區“雷暴”天氣愈加頻繁。
近年來,山東省氣象局在防雷減災工作中取得成效,創新工作機制,加強組織領導,完善監督制度,優化監督流程,始終堅持協調聯動。
謀劃一盤棋從“根”上建機制
防雷安全監管是山東省氣象部門實施社會管理的重要舉措,在防災減災、維護人民人身財產安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等各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因此,省氣象局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安全第一,以預防為主,注重薄弱環節,彌補工作不足,靈活運用“互聯網+監管”創新提出防雷安全監安全監管“3+2”模式。
進一步加強防雷“放管服”改革,加強
智能防雷安全監管,提高防雷安全監管能力和監管效率,省氣象局省氣象局印發《全面推行防雷安全監管“3+2”模式工作方案》計劃,建立專門的工作班,組織培訓,分發宣傳,成立工作組,現場檢查+“手把手”輔導……
聯動一股勁從“源”上把好關
省氣象局加強與其他部門的合作,建立明確的防雷安全監管制度,制定 《山東省雷電防護裝置安全重點單位責任清單》和 《山東省雷電防護裝置檢測機構責任清單》,詳細說明責任和責任。
從明確監管平臺輸入信息的內容清單、格式標準、時限要求等要素,到監管平臺運行管理體系的制定,確保數據路徑暢通,監管信息及時有效收集;從不同用戶類型的個性化監管平臺使用技術手冊和操作指南,到安排專人動態維護監管平臺的穩定運行;從自主研發防雷安全監管信息統計分析軟件到監管平臺數據再分析,實時監控省防雷安全工作的發展;從建立信息通知機制,定期編制和發布《山東省防雷安全監管信息》,到及時調度相關單位,促進隱患調查整改……山東氣象部門在優化監管流程、始終堅持協調聯動方面也做得很好,形成了全球覆蓋的防雷安全監管體系。
服務一張網從“數”上見成效
“一把尺子、一個聲音、一個出口”是省氣象局在防雷安全監管工作中服務、指導、監管的標準。推進省市政務服務平臺與中國氣象局行政審批平臺對接,實現檢測資質認定許可事項“一網通辦”“全程網辦”;疫情期間實施“不接觸”辦件、預約服務、個性化服務;進一步推進;“減證便民”編制發布《山東省氣象局證明事項通用清單和實施清單》,實行通知承諾制度,推進推進通知承諾制度,“電子證照”應用,開展政務服務“好差評”活動……近年來,山東氣象部門始終堅持監管與服務并重,監管模式從監管模式出發“事后處理”向“事前服務”轉型;實施包容審慎監管,引導和促進防雷檢測企業自覺守法,激發市場實體活力,全面提高服務對象滿意度。
開展防雷安全監管“3+2”模式工作以來,截至7月21日,山東全省共有12477個重點防雷安全單位,較2021年初的912個單位增長36.93%,基本實現了重點防雷安全單位“底數清”工作目標,重點防雷安全單位錄入數量繼續保持全國第一。
統一規范、精準智能、多層次聯動的防雷安全監管體系,基礎清晰、狀態清晰的防雷安全信息,可追溯、可控、可檢查的監管工作,責任明確,流程規范,防雷安全監管機制有序銜接……山東氣象部門通過具有特色、有效的改革探索和實踐,大力推進防雷安全監管工作,克服困難、擴大廣度、深度。
無論全球和地區雷電活動的變化趨勢如何,波動越來越劇烈的“雷暴”氣候波動都會給雷電的預報和預警帶來更大的挑戰。關于應對措施,專家指出,有必要開發和提高具有三維定位能力的高時空分辨率、高精度雷電監測系統,配合氣象業務天氣雷達,產生雷電災害天氣系統綜合探測能力;研究與構建多過程、多規模耦合機制,基于實時數據外推、數值模式、機器學習等技術方法的高精度雷電預測和預警方法和系統的合理運用;對重點、高風險、高風險區域進行有針對性的雷電監測和預警,并相應安排專業的防雷和防雷設施;對于雷暴環境中存在人員暴露高風險的室外區域,增加臨時防雷設施;加強雷電知識、雷電防護科學普及和安全教育,全面提高社會和公眾的防雷安全和風險規避意識。
防雷器http://m.tianhengkj.cn/news/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