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來,我國進入雷電多發期,多地發生雷電災害,給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嚴重影響。針對雷電災害,各地氣象部門多措并舉,紛紛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出招”,提供相應的氣象服務,盡最大可能預防災害發生、減少災害損失。
今天我們從城市防雷、農村防雷、景區防雷等角度,回顧今夏在那些雷電交加的日子里,氣象部門為了預防雷電所做的努力。
【農村防雷】
甘肅:逐步推進農村防雷工作
8月19日,甘肅省天水市張川縣張川鎮的張景祥兄弟倆來到天水市防雷中心,提出要購買防雷裝置。
接待他們的天水市防雷中心主任胡暉了解到這樣的情況:幾天前,張景祥家里2層樓的一角被雷擊落。他們打聽到市防雷中心有防雷裝置,就趕緊找上門來購買。
胡暉立刻安排工作人員向張景祥兄弟倆詳細解說防雷設施安裝事宜,并幫他們草擬了安裝示意圖,建議他們找當地建筑安裝單位進行科學安裝。
對胡暉來說,這樣的事情并不少見。甘肅省地處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交會地帶,地理環境復雜,氣候類型多樣,由此引發的暴雨、冰雹、泥石流和沙塵暴等氣象災害及其衍生災害對甘肅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影響。天水市就是雷電多發區。
胡暉告訴記者,農村雷災時有發生,關鍵是大家缺乏必要的預防知識。他對去年天水市清水縣的雷電傷人事件仍記憶猶新——2012年5月18日18時30分左右,清水縣永清鎮馬溝段河堤建設工地上空電閃雷鳴,正在河堤上轉運水泥砂漿的兩名女性工人遭遇雷擊,經搶救無效死亡,另有兩名男性工人受輕傷。
接到雷電災害報告后,胡暉和清水縣氣象局局長朱德強立即趕赴雷擊現場進行雷電災害調查。
經調查,事故現場所處的河堤高出四周地面約4米到5米,為川區和河床的最高點。由于河堤建設工地地勢高、四周開闊,雷電發生速度快,施工人員缺乏必要的預防知識,躲避不及,雷電直接打在兩個人的身體上導致死亡。
胡暉告訴記者,天水市氣象局針對農村基礎設施差、防雷措施不到位、雷電災害頻繁等特點,從2000年開始,依法將新農村建設項目及城中村改造項目防雷設計圖紙審核及竣工驗收納入防雷審批序列,通過行政執法程序強制辦理了十多個村的防雷審批項目,提高了雷電防御能力。此外,市氣象局還在每年“3·23世界氣象日”期間,組織各縣區技術人員深入農村鄉鎮,宣傳雷電防護知識,發放《防雷安全管理依據》《中小學防雷知識手冊》等宣傳材料。“從目前來看,加強防雷宣傳是非常有效的途徑。”胡暉說。
(作者:中國氣象報記者 倪永強)
農村防雷 迫在眉睫
8月11日,貴州省黔東南州施秉縣牛大場鎮發生一起雷擊事件,一男子被雷擊身亡。當天下午,這位村民在工地丈量土地時,突然下起大雨,慌忙之中便跑到一棵白楊樹下避雨。不幸的是,一道閃電正好擊中樹木,該村民當場被雷擊倒地。
農村是雷擊災害的重災區。但是,村民對雷電災害的認知狀況堪憂。尤其在偏遠農村,人畜發生雷擊事故,往往被認為是“良心”不好,做缺德事后遭到老天懲罰,因此遇到雷擊災害后,人們總是想隱瞞事故真相,不能以科學和理性態度認識雷電災害。
筆者認為,切實加快普及防雷減災科學知識,提高農民朋友科學防雷、主動防災的意識,增強自我防災避險的能力尤為重要。
隨著農業經濟不斷發展,新農村建設不斷推進,農村房屋防雷工作也日益重要。由于費用問題,農村房屋普遍未安裝有效的防雷設施,即使小部分安裝簡易避雷帶的房屋,也因常年不進行正規檢測和維護,防雷設施形同虛設。
由于歷史原因和自然環境等,農村防雷一直是各地防雷減災工作中的薄弱環節。要解決這一問題,仍需各級政府長期主導、有關部門廣泛聯動和社會積極參與,出臺適合農村防雷的法規和條例,切實開展農村防雷工作,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作者:石奎 張學彬)
【景區防雷】
圖/文 呂曉卉
近日,湖北省潛江市防雷中心技術人員深入澤口經濟開發區建設工地開展防雷技術服務,跟蹤掌握防雷工程施工進度和質量,提供技術服務,現場解決問題,并對防雷工程進行了技術檢查檢測和分階段驗收。圖為技術人員開展防雷服務。
云南石林:景區14分鐘自動化雷電預警讓游客放心
8月27日,在云南省昆明市石林風景名勝區,游客熙熙攘攘,穿行在突兀崢嶸、姿態各異的怪石中。細心的游客注意到景區電子顯示屏上的雷電預警:“據最新氣象監測資料顯示,預計未來1小時石林景區將出現明顯雷暴天氣,請各位游客不要在樹下、電線桿下、石峰下避雨,在空曠的懸崖上不要接聽手機,注意安全。”
十幾分鐘前,石林景區雷電災害監測預警系統捕捉到景區上空大氣電場波動情況,氣象人員結合雷電等氣象資料分析,立即發布雷電橙色預警。當地氣象部門通過石林景區的電子顯示屏告知游客預警信息,同時通過手機短信給石林景區的工作人員發送預警。景區工作人員立刻對處于危險場地的游客進行疏散。
昆明市雷電災害防御中心主任金龍表示,石林景區雷電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可以對景區雷電災害實現提前14分鐘自動化報警。
3年前,石林景區曾發生過一起雷擊事故,給景區雷電災害防御工作敲響了警鐘。石林縣氣象局與昆明市雷電災害防御中心利用石林景區的雷擊和閃電氣候資料,對景區可能存在的雷電安全隱患進行詳細分析,通過雷電風險評估,結合景區實際情況,做出石林景區雷電災害監測預警防御體系報告。景區管理局于2012年初出資建設雷電災害監測預警工程項目。
該項目專門開發出石林景區雷電災害監測預警系統,采用優化布局的原則搭建信息發布平臺,實現了前端監測數據實時采集、后臺數據存儲分析、災害預警自動初判和信息高效發布一體化。2012年4月,項目投入試運行。經過1年多的運行,為石林景
成功預警雷電60次、大風8次、大到暴雨6次,并及時輸出景區8種氣象要素實況資料,共輸出實時資料5300余次。
金龍說,除雷電預警,該系統發布顯示平臺對大風、高溫、暴雨等氣象災害也達到提前24小時預報和提前1至5小時預警;對氣壓、溫度、濕度、風向、風速、降水等實況數據進行及時輸出,并保證每小時1次自動更新數據,保證輸出的數據具有較強時效性。
(作者: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劉偉)
【城市防雷】
福建:創新科技為防雷助力
入夏以來,福建省進入雷電高發期,特別是午后強對流天氣較多,導致各地雷電災害頻發,給市民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帶來嚴重威脅。
8月26日傍晚,福建省福州市北部天色逐漸變得陰沉,烏云逐漸南擴,突然一道刺眼的閃電撕裂了天空,雷聲旋即傳來。豆大的雨點應聲落下,在戶外活動的市民措手不及。福建省防雷中心監測顯示,27日零時至19時,全省共打雷12718次,其中福州532次。
為應對雷電災害,福建省防雷中心多措并舉,積極開展防雷氣象服務。
該中心策劃了各種防雷科普宣傳活動。在“3·23”世界氣象日、“5·12”防災減災日等活動期間,該中心通過制作宣傳展板、設立咨詢臺等方式,指導群眾科學防雷。該中心還與福建電視臺、《福建日報》等多家媒體聯合開展雷雨季節防雷知識科普宣傳。
除了普及防雷知識,福建省氣象部門還針對重點地區排除隱患。目前,區域雷電災害風險評估尚屬防雷技術服務前沿領域,特別在危險化學品領域開展區域雷電風險評估,在全國也很少見。
位于福建省南端、東山灣東側的古雷半島有一個古雷石化基地。該基地是一個以煉化一體化工程及臺灣石化產業區為主導的臨港化學工業園區,有大量的易燃易爆設施。若這些設施遭雷擊,可能對社會和周邊環境產生極大影響。
今年上半年,福建省防雷中心與漳州市防雷中心成立專門的雷電災害風險評估研究小組。研究小組組織技術人員對古雷石化基地進行現場調查,并以現場采集的數據為依據,對古雷石化基地的雷電災害風險進行綜合分析與計算。此項工作拓寬了福建防雷技術服務業務的新領域,提升了省、市防雷中心雷電風險評估技術水平和業務能力,對福建同類雷電風險評估業務的實施具有指導意義。
今年,福建省防雷中心還開發了雷電臨近預警應用平臺,實現了雷電臨近預警信息在雷電災害自動規避技術中的集成與應用。
(作者:中國氣象報記者王芳 通訊員王穎波 劉美)
新余:開展縣局防雷綜合檢查
日前,江西省新余市氣象局成立防雷綜合治理檢查組,采取“聽、察、看”的方式,對所轄縣氣象局進行檢查,切實提高縣氣象局防雷技術服務質量。
檢查組詳細查閱縣氣象局防雷技術服務檔案,調查規章制度落實狀況、防雷社會管理履職情況和防雷技術服務規范化管理情況等,重點檢查防雷技術服務中有無謀取不正當利益、有無違規收費、有無濫用職權等,并對縣氣象局辦證大廳的氣象窗口進行明查暗訪。
結合近期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檢查組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意見,要求各縣氣象局從“講服務、抓規范、促發展、謀長遠”的高度,牢固樹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服務理念;本著“缺啥補啥”原則,結合實際創新管理方式,突出管理特色;要求防雷技術人員加強學習,提高業務水平,推動縣氣象局防雷服務工作健康有序開展。
(作者: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黃軍牙 吳春燕)